經濟x通識學人 Kingston MOK 個人簡介
經濟x通識學人
Kingston MOK <現職中學教師>
香港中文大學 學校諮商與輔導碩士
香港中文大學 學位教師教育文憑 主修:經濟科教育 副修:通識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 經濟學系榮譽畢業 副修:綜合工商管理
擁有近十年經濟科及通識科教學經驗
齊全中英對照筆記及相關教材
曾獲邀參與教育局校本支援計劃統整校本新高中學科課程及編撰教材
公開試閱卷員
以今日香港課程框架為引入-考評局如何處理<生活素質>的概念?
香港是以華裔為主體的社會,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根基。經濟上,香港已發展為國際金融商貿中心,躋身世界大都會之列。在1997 年前,香港經歷英國人的管治和現代化的過程,中西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香港獨特的文化和社會風氣;回歸後,香港在「一國兩制」下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公眾的生活和社會發展出現新的面貌。
從教育局對通識教育課程框架上的設計,學生是需要探討備受關注的議題,例如引人注目的香港生活素質、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與法治精神的關係、社會政治參與,以及對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
<今日香港>通識教育課程框架
(A)主題1:生活素質: 香港社會的需要和問題;香港的經濟發展歷史和現況;政府的功能和所提供的服務;香港的自然和人文特徵(例如地勢、氣候、人口);消費者的權利和義務;現今本地的環境議題等。
(B)主題2: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香港的政治和社會的發展歷史和現況;中央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對香港居民的重要性;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律的根源;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管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功能及其與香港居民的關係;香港居民的身份、權利和義務;香港居民在社會和政治事務上的參與等。
(C)主題3:身份和身份認同: 個人在不同社群中的身份和角色;作為香港居民及中國公民的身份認同;對本地、國家及世界的認知和關注;在相互依存的世界出現的世界公民身份等。
主題1:生活素質(單元架構) 探討問題:
香港維持或改善居民的生活素質的發展方向如何?
l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l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l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相關價值觀和態度: 尊重素質及卓越;可持續性;理性;敏感;關懷
學生認識相關的議題並學習處理議題時可考慮的角度和方向。
● 衡量生活素質的角度,可根據客觀數據或主觀判斷,例如
- 經濟(例如失業率、人均本地居民生產總值、實質工資、貧富差距)
- 社會(例如醫療保健水平、教育機會和水平、平等機會)
- 文化(例如多元性、承傳)
- 政治(例如人權與法治、新聞自由、政府表現)
- 環境(例如污染程度、環境保育的發展)
● 市民就生活素質的意見,可因應個人、群體和政府在短期和長期獲得的利益和付出的代價作出變動
● 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的障礙,例如可動用的資源、科技水平、社會凝聚力、對社會公義的觀點、區域及國際因素
● 就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的緩急輕重的決定,可因應不同因素而變動
- 不同人士/階層/利益群體的組合
大多數相對於少數、敢言相對於沉默、積極相對於被動、資源充裕相對於資源匱乏、
- 判斷其急切性:對個人、群體和公眾利益的考慮
1 生活素質的定義
生活素質,又稱為生活質量或生活品質,亦即香港人慣稱的生活質素。一般而言,生活素質是指人民對其生活中各種範疇的滿意程度,藉此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財富和人民的福祉。「生活」的概念涵蓋了個人生活需要的各個方面,包括物質生活及非物質生活。「素質」指等級,其改善或提升受政治、社會、經濟狀況等客觀條件和個人的主觀感受所影響。
2 生活素質概念的產生及演變
在富裕地區的人們雖然能享受優越的物質生活,但在其他方面卻衍生了不少問題,例如人際關係疏離、生態環境被破壞等。因物質財富的多寡未能準確、全面地衡量生活狀況,所以有經濟學家提出生活素質的概念,以反映人們生活需要的滿足程度。很多學者把生活素質的研究從原來的個人層面,擴展至更為宏觀的社會層面,如關注就業機會、社會保障和貧窮等方面的問題。世衛把生活素質定義為「個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和價值體系中,對自己在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的感知。這種感知與個人的目標、期望、標準及所關心的事物有關」。
3 生活素質涵蓋的層面
l 物質生活與非物質生活: 物質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經濟財富等;而非物質生活則包括政治制度、人權、文化、婚姻等。
l 物質生活與生活素質的關係: 富裕的物質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改善生活素質及增加快樂的感覺。但是,幸福與否主要是建基於個人的主觀感受,與人們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及個人期望有關,而不一定跟客觀生活素質成正比。
l 不同組織及地區對生活素質的理解: 北歐地區以社會平等、政治自由、生態平衡等為衡量生活素質的準則。不丹從文化承傳、環境保護及自給程度等角度理解生活素質。
4 從不同角度衡量香港的生活素質的指標
* 客觀指標,即代表社會事實的統計數據,用以量度社會和外在物質條件的狀況及變化。
* 主觀指標,指個人對自己及社會條件的感受及評價,用以了解個人對生活的感受及取向。
a) 從經濟角度衡量香港的生活素質:
l 本地生產總值及人均本地生產總值: 本地生產總值(簡稱GDP) 是指一個地區在一段特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總價值,通常一年計算一次。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簡稱人均GDP),是指按人口總數平均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以量度該地區整體的貧富程度。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只能反映居民的平均收入,並不代表該地區的所有居民都能享有良好的生活。
l 失業率: 失業率是指失業人士在勞動人口中所佔的比率。失業率愈高,說明了當地居民的失業問題愈嚴重,整體經濟狀況欠佳。
l 消費物價指數: 消費物價指數量度了居民日常生活中所購買的一籃子商品及服務的價格變動情況,用以監察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水平。地區的物價長期處於通脹水平,反映居民的購買力下降,影響居民的生活素質。通縮則反映居民的購買力上升,但長期的通縮將會抑制企業投資與市民的消費意欲,引致經濟衰退、商戶倒閉、失業率上升的情況。
l 實質工資: 實質工資是指扣除通脹或通縮的影響後,所獲得的工資能購得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當通脹或通縮的情況出現時,即使所持的貨幣數值不變,購買力也會隨之而下降或上升。以實質工資來量度實際購買力,可以更確切地了解市民的生活水平。
l 貧富差距: 貧富差距可從堅尼系數和按十等分組別劃分的住戶收入中位數反映出來。堅尼系數的數值介乎0 與1 之間,數值愈大,表示貧富懸殊的情況愈嚴重。按十等分組別劃分的住戶收入中位數,是指把所有住戶按其收入由少至多排序,然後平均分為十組。透過比較不同組別的收入中位數及歷年的變化,有助了解社會上貧富差距的情況。
b) 從社會角度衡量香港的生活素質
l 醫療保健水平: 居民的身心是否健康不但影響了個人的福祉,更會影響整體的社會及經濟發展,良好的醫療保健水平將有助提升個人及社會整體的生活素質。從預期壽命、嬰兒夭折率、孕產婦死亡率三項指標來衡量,香港的醫療保健水平居世界前列位置。
l 教育機會和水平: 要衡量香港的教育機會和水平,可從教學資源的投入及教學成果兩方面作探討。
l 平等機會: 平等機會是指每個人都應享有公平的發展機會,不會因其種族、性別等身份特徵及社會經濟地位而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在衡量一個地區的平等機會時,可從政府是否致力保障平等機會和社會流動兩方面着手分析。
c) 從文化角度衡量香港的生活素質
l 多元性: 在一個多民族並存的社會裏,不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或宗教信仰同時存在,並融入生活中,從而形成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不但為香港增添色彩,有助吸引國際人才,提升城市的競爭力,更能增加居民在生活方式上的選擇,從而提升個人的生活素質。
l 文化承傳: 文化承傳是指將上一代流傳下來而具有價值的事物加以保留及發揚,以流傳給下一代。文化承傳包括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傳兩方面。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傳,即泛指保留一切有形的文化遺產,如古蹟、建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傳,則指承傳包括如音樂、舞蹈、節慶、風俗習慣、文化歷史等無形的文化資產。
d) 從政治角度衡量香港的生活素質
l 人權: 人權泛指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強調「人生而平等」,每個人均擁有天賦的尊嚴,應受到社會上其他人的尊重。
l 法治: 法治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以法律制約政府的權力,並保障人民的權利與自由,是維持社會公義和秩序的系統。
l 新聞自由: 新聞自由是維護社會公義及改善生活素質的重要支柱,被喻為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第四權力。新聞自由是指人們享有言論、廣播或刊印自由的權利,而在行使這些權利前,無須經由政府批准。
l 政府表現: 政府表現泛指政府整體施政,或在個別政策的表現,也包括地區首長和各主要官員的表現。政府推行有利社會整體發展的政策,將有助改善市民在不同範疇的生活素質。
e) 從環境角度衡量香港的生活素質
l 污染程度: 空氣污染, 固體廢物污染, 水質污染, 噪音污染
l 環境保育的發展: 自然環境與文化遺產同樣是珍貴的公共財產,是屬於整個社會和下一代的。進行環境保育,能有助改善市民的生活素質。
下一期將談DSE考核生活素質題時需注意的事項。
要取得佳績,不要再井底之蛙。是時候選擇正確的路,踏上5**的旅途,為日後人生作好準備!
有意報讀,請以以下方式聯絡 MOK Sir
Mobile/whatsapp: 6758 4841
Email: Kingstonmok@gmail.com
My Blog: http://kingstonmok.blogspot.hk/